興慶區“互聯網+教育”三年發展規劃
(2019-2022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規劃(2018年—2022年)的通知》(寧政發〔2018〕49號)、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寧政辦發〔2018〕118號)等文件,加快興慶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推動教育改革創新,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興慶區教育整體實力和發展水平,特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區市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智慧學習環境、新型教學模式、現代教育制度,為建設智慧銀川、美麗興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依托教育廳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發展目標,圍繞機制創新,扎實推進興慶區“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到2021年,全面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探索智慧課堂教學創新模式,打造一批引領全區智慧教育發展的示范學校,提高信息應用能力和師生信息素養。到2022年,基本建立資源共享和服務供給新機制,形成人才培養、教育服務、教育治理的新模式,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三、建設任務
(一)建立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新模式
開展數字校園全覆蓋和示范校創建工程,提升基礎設施環境,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建立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新模式,促進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發展。充分應用寧夏教育云平臺,鼓勵教師原創、精選、有效使用數字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
1.推進寧夏教育云平臺的深度應用,構建生成性教育教學資源。深化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強化共建互訪,開展泛在學習,提升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質量。強化教學助手和云校家應用,開展課內外、線上線下創新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應用網絡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沉淀生成性學習資源。
2.實施在線互動課堂教學實踐,實現優質師資的精準共享。大力推進在線互動課堂工程,及時給予教學和技術指導,提煉互動課堂建設和應用經驗,形成典型案例,推動在線互動課堂應用常態化。探索開展省際間學校在線互動,實現優質教師資源共享。逐步打造基于在線互動課堂的“優質校帶薄弱?!?、“骨干教師帶普通教師”網絡帶動模式,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進程。
3.開展常態化網絡教研活動,建立網絡教研資源庫。依托在線互動課堂系統開展在線互動教研,實現“網上觀課”、遠程“同課異構”、遠程“交互評課”等,通過教育云課程社區,開展異步化網絡教研及過程性數據的伴隨式收集,形成特色教研資源庫。
4.充分發揮名師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開通寧夏教育云名師工作室空間,每年新增5個工作室,發揮名師常態化引領、輻射作用。
5.深化課程社區建設。鼓勵教師通過原創和精選的方式,開發微課、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學案等教學主題資源,構建興慶區義務教育全學段、全學科體系化精品教學資源,惠及全區教師。
(二)建立綜合素質培養新模式
推動信息技術與創新素養教育深度融合,促進課堂教學方式、課程結構、學習模式、評價標準向縱深變革,使學生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建立泛在化、智能化的綜合素質教育培養新模式。
1.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創新素養教育課程體系。依托“互聯網+”信息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國家課程中創新素養教育元素,拓展教育形式與內容,創新實施策略與方法,開發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著重對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創新方法進行培養。同時,積極引入創客教育、STEAM教育、PBL項目式學習、人工智能教育等創新教育課程,促進學生創新素養提升。
2.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智慧課堂和新型教學模式。依托云校家、教學助手等學習應用,對接寧夏教育云平臺,通過學情精準分析、備課教研優化、共享資源推送等方式,促進線上與線下課堂深度融合,逐步打造智慧課堂。實施多角度多層次的課堂教學變革,探索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試點校和集團校的引領作用,共建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廣泛開展線上線下的課堂教學、教研等展示交流活動,有力促進城鄉學校課堂教學的改進與提升。
3.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師生創新素養教育活動。與區內外高校及專家團隊對接,以提高信息化領導力和信息素養為目標,開展教師創新素養提升行動,每年培訓50名校長、100名教師。積極組織以提升學生創新素養為目標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地創新實踐機會和展示平臺。
4.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評估模型數據采集標準和使用規范,充分發揮“兩個系統”(自治區中小學學業過程性監測與評價系統和興慶區中小學生創新素養監測系統)數據采集作用,伴隨式采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全量數據,指導支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改革。開展應試教學治理,控制考試科目和次數,對學生學業和素養進行個性化分析,改革考查方法和評價制度,探索多元化評價模式,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建立現代化教育治理新模式
依托國家、自治區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化教育決策與互聯網融合,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業務管理、政務服務能力,逐步實現智慧校園全覆蓋。
1.推進智慧校園普及應用,提高學校管理信息化水平。以網絡化管理方式,優化學校業務管理流程。依托大數據保障教育管理,改革學校綜合考核評價機制,提升學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
2.推進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共享,提升區域教育信息化整合能力。以“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為目標,完成教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工作,調用區域內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相關教育機構的業務管理數據,推動區域內各類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整合與數據共享,有效應用OA辦公系統、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系統、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動態監測系統,建設并完成縣(區)、校管理者、教師、家長共育的信息化環境,打造“互聯網+”現代教育服務和供給新模式。推動“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實現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現代教育治理格局。
3.加強網絡化督導,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依托自治區重大教育工程項目實時監測系統和校園安全隱患排查系統,加強教育工程項目監測管理,降低項目實施風險;完善校園安全管理與應急指揮體系,逐步建成區域安全管理數據中心,實現校園安全網絡化管理全覆蓋,提升校園安全管理和防護能力;推進教育類證照電子化和信息資源共享,優化審批服務流程,實行政務服務網上統一申請、集中辦理和全流程監督。
四、實施步驟
(一)第一階段:建立機制 優化環境(2019年7月-2020年7月)
成立領導小組,完善保障機制,提升“互聯網+教育”基礎環境,全面推進區域內各級各類學校對寧夏教育云平臺的應用,探索中小學學科教學工具的創新應用,為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教學支撐,探索“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打造區域內10所各級各類“互聯網+教育”試點校。實現學校無線網全覆蓋;學校上聯端口1000M接入城域網;購買信息化運營服務;建設集團校共享智慧教室;逐步更新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
(二)第二階段:創新應用 深入推進(2020年8月-2021年7月)
依托寧夏教育云平臺,探索應用大數據逐步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推動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依托興慶區城域網,通過“三個課堂”強化校際教學共同體間的交流,實現教學資源與信息的共建共享。以興慶區信息化應用示范校為引領,結合銀川市推進課堂教學變革活動,逐步推進興慶區多元化創新課堂教學形態。推廣創客教育、STEAM教育、PBL項目式學習、人工智能等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造20所“互聯網+教育”試點校。升級改造學校安防系統;購買信息化運營服務;試點應用激光攝影機+納米黑板;逐步更新換代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
(三)第三階段:全面覆蓋 示范引領(2021年8月-2022年7月)
區域內學校形成“互聯網+教育”案例成果,形成可推廣的試點校應用模式。以“互聯網+教育”試點校為引領,以課程和實踐為核心,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建成多元化、精準化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區域教育智能化水平。建成個性化和適應性智慧學習環境,推進興慶區智慧教學模式的全面覆蓋,為培養新時代所需的創新人才提供全面支撐。全面建立信息化支持服務創新機制,實現由試點示范到常態運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購買信息化運營服務;推廣應用激光攝影機+納米黑板;試點5G網絡環境建設;更新換代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統籌推進
興慶區政府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教育副區長擔任副組長,發展改革局、教育局、財政局、科技局主要負責人和44所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為成員的“互聯網+教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部署、指導“互聯網+教育”工作的開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育局,由教育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全面負責各項工作的落實。
(二)多方籌措,保障經費
在“互聯網+教育”建設經費投入中,執行“政府主導、分級多渠道投入”的原則,政府在確保主要建設資金投入的同時,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投資并參與“互聯網+教育”建設和服務,形成多渠道投入的保障機制。
(三)系統培訓,優化師資
整體規劃“互聯網+教育”專項培訓,分批次對校長、教師進行“互聯網+教育”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化培訓,提高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信息素養。同時,通過在部分學校指導開展創客教育、STEAM教育、PBL項目式學習等前沿課程,提升教師實踐能力。
(四)考核評價,激勵創新
出臺《興慶區“互聯網+教育”工作考核細則》,開展“互聯網+教育”建設工作專項督導評估和考核,對工作中涌現出的好的做法進行宣傳推廣,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激活學校創新動力。
附件:興慶區“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
興慶區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實施方案(2018-2020年)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7〕46號)精神,進一步促進興慶區學前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學前教育的整體水平,根據教育部等四部委印發的《關于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教基〔2017〕3號)、自治區教育廳《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寧教基〔2018〕25號)精神,結合興慶區學前教育發展現狀,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提高學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為原則,以落實政府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健全發展體制機制為重點,科學配置學前教育資源,加強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全面提高保教質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發展格局,逐步建成廣覆蓋、?;?、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二、領導小組
組??長:周福琦??興慶區人民政府區長
副組長:張艷芬??興慶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成??員:編辦、發改局、教育局、財政局、人社局、住建局、審批服務管理局、各鄉鎮、街道辦事處、政府教育督導室主要負責人
辦公室設在興慶區教育局,由教育局主要負責人擔任辦公室主任。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多措并舉增加學位供給,積極引導擴大普惠資源,著力加大公辦園建設。到2020年實現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10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公辦園占比達到50%。加大民辦普惠性幼兒園扶持力度,增加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數量,深化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學機制,提升學前教育辦園品質。
(二)年度目標
2018年:共投入10100萬元,新建4所幼兒園,改建1所小學附屬幼兒園,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109.78%。新認定6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59.8%。增加4所公辦園,公辦園占比達到14.5%。
2019年:計劃共投入資金6000萬元,新建2所幼兒園,改擴建1所幼兒園,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提高2個百分點。增加5-7所普惠性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78%。增加8-10所公辦園,公辦園占比達到15%-21%。
2020年:計劃共投入資金7500萬元,新建3所幼兒園,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提高3-5個百分點。增加3所普惠性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0%。增加20-30所公辦園,公辦園占比達到50%。
四、主要舉措
(一)多措并舉,發展公辦學前教育資源
1.加快發展公辦幼兒園。加強公辦幼兒園的建設,特別是對目前正在建設和規劃建設的幼兒園,凡使用教育廳學前教育專項資金的全部采取“公辦分園”的辦園模式辦成普惠性幼兒園,配套相應的師資和設施設備。2019年起逐步收回合同到期公建民辦幼兒園,舉辦為公辦幼兒園,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
責任單位:財政局、教育局、住建局、人社局、編辦
2.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建設與管理。依照《銀川市中小學校幼兒園用地規劃和保護條例》,落實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工作;組織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改工作,對未按規定建設、移交以及未辦成公辦園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探索以置換、購置、改造、租賃等方式予以解決,補足配齊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做好小區配套幼兒園一律舉辦為普惠性幼兒園工作。
責任單位:住建局、審批服務管理局、財政局、教育局、
3.加強農村幼兒園建設。將農村幼兒園建設工作列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常住人口超過1500人的建檔立卡貧困村(月牙湖鄉濱河1、3、4、5村)實現學前教育資源全覆蓋,積極推進鄉鎮中心幼兒園舉辦為公辦園工作,達到每個鄉鎮至少有1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對農村薄弱幼兒園按照標準進行改造提升。
責任單位:住建局、教育局、財政局
(二)增量提質,擴大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規模
4.探索舉辦民辦微小型幼兒園。針對轄區現有兒童看護點現狀,探索“放寬總的辦園規模和面積限制,規范生均面積及師資配比”的審批標準,強化監管,指導保教管理,探索將有一定潛力的學前看護點轉變成民辦微小型幼兒園,引導其合法規范辦學,滿足群眾就近入園的剛性需求,進一步引導規范兒童看護點。
責任單位:審批服務管理局、教育局、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5.鼓勵和支持企業、個人舉辦普惠性幼兒園。按照自治區《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支持企業或個人舉辦普惠性幼兒園,加大扶持力度,在審批及政府購買服務方面予以支持。
責任單位:審批服務管理局、教育局、財政局
6.引導和扶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繼續擴大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數量和覆蓋面,每年認定一批民辦普惠性幼兒園,對現有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進行摸底調研,對硬件條件符合辦園標準,但因辦園水平低、生源數量少無法以普惠性幼兒園運營的民辦幼兒園,通過政府購買管理崗位的方式,選派公辦幼兒園管理隊伍進行管理,扶持其提高辦園質量,增加生源數量,引導其舉辦普惠性幼兒園。
責任單位:審批服務管理局、教育局、財政局
7.加大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力度。一是通過購買在園幼兒學位,提供質優價廉的學前普惠性服務,增加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源數量,提高民辦幼兒園舉辦普惠性幼兒園的積極性;二是完善銀川市購買學前教育服務獎補資金使用辦法。按銀川市、興慶區政府1:1的資金比例,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給予獎勵和補貼。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民辦幼兒園舉辦優質普惠幼兒園的引導作用。三是制定各類資金第三方績效評價方案并組織實施。
責任單位:財政局、教育局
8.建立健全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對認定程序、收費管理、財務審計、獎補政策、退出機制和購買服務專項資金管理等作出具體規定,建立健全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制度。
責任單位:教育局、審批服務管理局、財政局、審計局
(三)加大投入,保障幼兒園健康發展
9.加大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按照標準落實公辦園生均撥款和普惠性民辦園的補助,將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學前教育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責任單位:財政局、教育局
10.合理確定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比例。根據經濟發展狀況、辦園成本和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向上一級物價部門申請備案,及時調整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保教費收費標準,保障幼兒園正常運轉和穩定發展,規范營利性民辦幼兒園收費,按照“優質優價”原則引導營利性幼兒園提高辦園質量。
責任單位:發改局、教育局、財政局
11.擴大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范圍。通過政府購買公辦幼兒園教師崗位的方式,補充公辦幼兒園教師。增加購買人數,解決公辦幼兒園編制不足、教師缺額的問題,確保公辦幼兒園師資隊伍的穩定。
責任單位:財政局、教育局、人社局、編辦
(四)精準施策,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
12.建立幼兒園教師補充機制。根據學前教育發展需要,建立公辦幼兒園教師編制動態管理機制,依據現有公辦園師幼比合理配置教師,根據公辦園建設規模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逐年配齊各分園教師,協調解決移民地區公辦園教師編制問題。民辦園實行聘用方式補充教師,引導和監督民辦幼兒園依法配足、配齊教職工并保障其工資待遇。
責任單位:編辦、財政局、教育局、人社局
13.加大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力度。加大幼兒園教師、保育員等崗位人員的培訓力度,開展園長、教師、保育員全員培訓和跟崗實訓工作。實施后備園長、保教主任培養計劃,建立學前教育人才儲備庫,推進幼兒園教師全員持證上崗工作。
責任單位:教育局、各幼兒園
14.切實提高聘用教師待遇。督促幼兒園執行聘用教師最低工資標準,以及幼兒園依法與擬聘用教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按規定為聘用教職工購買養老保險等職工所需的待遇保障,通過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對積極為職工購買社保的民辦幼兒園進行獎補,逐步實現聘用教師與幼兒園在編教師同等工資待遇。
責任單位:人社局、財政局、教育局
(五)加強指導,支持民辦幼兒園持續發展
15.深化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學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公辦幼兒園的示范引領作用,出臺《興慶區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學方案》,給予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學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管理權限,建立集團管理專業隊伍,實施教育局、幼教集團對民辦幼兒園的兩級管理,健全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幼兒園學籍管理,提高民辦學前教育精細化管理水平。
責任單位:教育局、財政局、人社局、編辦
(六)強化管理,努力提升學前教育質量
16.加強政府教育督導部門日常督導。2018—2020年分批對幼兒園辦園行為進行督導評估,實現學前教育督導全覆蓋。鼓勵公辦幼兒園與全國、省、市名園結對加盟,積極借鑒先進的學前教育經驗,有力帶動興慶區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積極開展幼小銜接實驗,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面向家長和社區開展公益性0—3歲早期教育指導。
責任單位:教育督導室、教育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各部門統籌力度,切實將行動計劃的實施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相關部門的年度任務,落實人財物條件保障,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推進綜合改革。建立學前教育綜合改革協調機制,明確教育、編辦、發改、財政、人社、住建、衛健等部門的責任。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堅持綜合施策,著力破解長期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三)完善督查機制。把各部門實施《興慶區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年)》納入各部門年度目標考核,督導部門對第三輪行動計劃實施情況進行專項督查,重點將公辦幼兒園建設、支持民辦幼兒園發展、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幼兒園教師配備和待遇、學前教育投入與運行保障等工作納入督查范圍。
(四)加強宣傳引導。宣傳、教育、新聞等部門應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的宣傳,結合每年的學前教育宣傳月、幼兒園招生季加大對《興慶區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年)》及其他學前教育相關政策和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附件:興慶區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部門任務分解表(2018-2020年)